生: (接唱)
柔腸寸斷無由訴,
笙歌醉夢閒,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間,
旦: (接唱)
獨自莫憑欄,
無限江山,
地北與天南,
愛郎情未冷,
情未冷,
然後到中學時候讀到李後主的「 浪淘沙令 」便似曾相識又恍如隔世,可惜的是粵曲的詞次序有一些不同所以要跟原著那首詞的次序背出來反而更加困難。
浪淘沙令: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另外一首較為冷門的是林家聲先生的戲寶「無情寶劍有情天」:
另外一首較為冷門的是林家聲先生的戲寶「無情寶劍有情天」:
南園春半踏青時 風和聞馬嘶
紅梅如豆竹如眉 畫堂雙燕歸
何曾曉月落烏啼 萬點鴉棲
哀身世 猶似金劍沉埋
夢繞檀溪 空余天邊冷月笑我癡迷
紅梅如豆竹如眉 畫堂雙燕歸
何曾曉月落烏啼 萬點鴉棲
哀身世 猶似金劍沉埋
夢繞檀溪 空余天邊冷月笑我癡迷
那是我直到出來工作後許多年才發覺開場的那一段是來自歐陽修的阮郎歸:
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鞦韆慵困解羅衣,畫堂雙燕歸。
高中的時候有一段時間為了要預備公開試,晚上會到附近一個街坊會的圖書館自修。這個街坊會樓高三層,用上古色古香的設計,樓底十分高,鋪上青石地磚,夏天在裡面也非常清涼。三樓中央放著一些中式的書桌,四邊靠牆都是一些有玻璃門的紅木書櫃,站在書櫃前可以看到裏面放著的都是中國古典書籍,許多還是線裝書哩。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鞦韆慵困解羅衣,畫堂雙燕歸。
高中的時候有一段時間為了要預備公開試,晚上會到附近一個街坊會的圖書館自修。這個街坊會樓高三層,用上古色古香的設計,樓底十分高,鋪上青石地磚,夏天在裡面也非常清涼。三樓中央放著一些中式的書桌,四邊靠牆都是一些有玻璃門的紅木書櫃,站在書櫃前可以看到裏面放著的都是中國古典書籍,許多還是線裝書哩。
那裡每星期都有一個晚上借出給一班中樂師在哪裏操曲,而街坊都可以上來稍坐,作為一種娛樂。我很意外地發現其中一位樂師就是我平時在街市裏常常買二手漫畫書哪一個街邊檔的老闆 。他十分肥胖,幾乎肯定必須要訂做才有他穿得上的褲子。由小學到中學每當我經過書檔時都見到他坐在放滿舊漫畫的書堆打瞌睡,想不到在這裏見到的是另一個他,不單精神飽滿,手指靈活,並能配合着歌者及其他樂師而隨機應變。他除了主要是拉著各式的胡琴外,還間中拿起一些我說不出名字的樂器演奏,例如阮及椰胡等,都是在那裡看過後才認識它們。
那一個年代的年青人都崇尚西方文化,甚至對粵曲十分抗拒。我的情况却是相反地因為有着一些情意結,所以在大學時仍會參加一些粵曲的屬會活動。雖然只是在一旁'打鑼查' (
粵曲的歌詞要做到文雅,許多時都會引經據典,故事更往往是基於一些中國的歷史背景來改编。所以聽一段粵曲裏面引用到的唐詩宋詞、四字成語可說俯拾皆是。也許就是這些潛移默化的緣故,人到中年時也會拿起一些中國歷史或者有關詩詞的書來看,而往往其中的一個樂趣就是在看到一些詩詞的時候拍案而起,想起從前在哪一齣粵曲裡聽到的曲詞可能便是源出於此。
現在的搜尋器功能實在太強大,想搞清楚一句歌詞的出處在那裏,只要上網搜尋便知道,這為自已提供了方便,但又少了一種樂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