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磡長大,自小便住在與殯儀館一街之隔的掘頭街。也見證着這一區許多店舖慢慢的由租單車舖、車房或打鐵舖等等轉為長生店、花店或道堂。這齣戲的街頭實景都是我當年常常經出入的地方。人大了,除了為父母辦過喪事,也常有機會到殯儀館送行,對破地獄也不陌生。
也許是從小見慣的原因,對於殯儀業或者相關的事情都沒有什麼畏懼的感覺。即使我兒子記述兒時我帶他到紅磡探婆婆時,也許我不像其他父母說許多負面的說話,他看見鋪內有棺材也不覺有甚麽可怖。
讀書畢業後入了醫療界,接觸到更多的生死無常,常常見到每一個家庭中有各式各樣的恩怨糾纏。世俗人要看破一切又談何容易。隨着自己年齡增長,服務過的病人有些也往生極樂,有少數也出席他們的喪禮(見"人生八苦"系列)。
中國人很多都裝香祭祀,但未必是認真的佛教或道教徒,甚至常把兩者互相混淆,到了要辦喪禮的時候都會選擇一個宗教儀式,又或者是跟習俗照做。
破地獄是道教喪禮中的一個儀式,戲中開首有介紹。對我來說這一個儀式最震撼的是五六個道士繞着放在禮堂中的瓦片陣進行,除了由帶領者帶頭走動及念經之外,他們圍成一圈著走,互相穿插其中,靈活的步伐如小說中的凌波微步,道士的袍擺隨着步履飛揚,黯淡的燭光及氤氳的煙火中雜著口訣與鈸鑼聲,到最後用劍把瓦片一一打碎,便進入整個環節的高潮。這戲內似乎未能表現出來。明白這套戲最後一幕最適合用兩兄妹進行破地獄儀式,觀眾的感情能集中一些。但在開幕的那一幕如果能拍一場由五六個道士作法的場景,相信更能令觀眾體會到破地獄儀式的震撼。然而導演在首幕及結尾拍的跳過火牆那畫面,確是很有電影感。
喜愛粵曲(見舊BLOG文章),甚至曾經找私人教授學習二胡,希望有一天能拉一支南音。客途秋恨可說是南音中流傳最廣的一首經典。這套戲選取這曲一來可能是多人熟悉而又配合角色背景,另外也着重來裏面的一句「今日天各一方難見面」去引出感情。其實這一首南音就如其他粵曲一樣,引用了許多中國的詩詞、人物、神話,但這一首南音有別於其他的粵曲是它的引經據典密度非常之高,差不多每一句也有典故。據考證詞是清朝到道光年間南海人葉廷瑞庭所寫。當然經過過百年,其中也有很多部份被改編過。但無論怎樣能夠解讀全篇的中文典故相信並沒有多少人。
值得留意的是曲詞其中一句有「客途抱恨」,歌名沒有直接摘錄出來,反而改了一字變作做「客途秋恨」巧妙地將此曲開頭所交代的季節串合起來,古人修辭之認真及精煉,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