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靈實醫院,六十週年的點點回憶(五)

對已逝去的人許下過的諾言,應否也讓它一同逝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畢業後到靈實醫院工作四年的時間不算短,雖然累積了經驗工作更輕鬆,在大家庭一般的靈實醫院生活更是如魚得水,但靜極思動,想多見世面,便申請調去一間復康院工作。當時那復康院可說是復康服務的先驅,即使是在東南亞及國際也是頗有名氣。離開前當時的陳院長問我將來增進復康經驗後能否回來效力,我一口便答應。

幸運地在復康院工作了一年便升了職,除了擴濶了眼光與知識外,在復康院的確能更實在的看到自己為病人所帶來的改變及正面的影響。而看著他們進步及重回有意義的生活,也是當初的理想。

離開後仍有與舊同事聯絡,兩三年後傳來陳醫生英年早逝的消息使我非常錯愕,亦非常惋惜。共事的時候完全感受到他對醫院有一鼓熱誠與抱負,然而都不再能實現。而又再過了兩三年當我已差點忘了我的承諾時,舊同事通知我有空缺,希望我考慮。當時我忽然有一點想回家的感覺,也自大的想這也是時候把所學的回饋出來。

面試那天某人問我既已升了職級,為甚麼申請調過來做同一個職級的崗位,其實並無得益。我沒有把心𥚃的理由說出來,畢竟對旁人來說這都是不能証實的空話。我說出於對這裡的感情,很明顯他並不相信,又或者這並非聘用的首要考慮,最後我錯過了這個回去的契機。

雖然我當時因感到別人猜測我有別的利益動機而不快,但往後回想我應該感謝他。隨著工作日久我漸明白用心只能做到一個出色的治療師,但並不一定是一個出色的主管,更未必能帶領部門隨醫院一起歩入高速發展的時代。而那次之後他把我從承諾中解放出來,往後自己的事業抉
就少一個考慮。


(完)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靈實醫院,六十週年的點點回憶(四)

八十年代的醫院雖然比廿一世紀現代化的醫院較簡陋,但由於沒有太多規條與守則,所以自由度比較大,而人情味也較濃。其中一個例子便是在醫院內進行燒烤,甚至晚上去看聖誕燈飾或舉辦全院大旅行。

可能我工作過的兩間醫院丶復康院的病人都是較嚴重或需時進行復康訓練,住院時間也比較長,所以都會多顧及社交及心理各方面的需要,舉辦一些病人活動,而職業治療更常常作為主力。雖然這些功夫的效益很難量化,但職員都不介意付出更多的心機與時間。病人當時從中的得著是一個愉快的時光,而後身心也應有正面的影響,而許多年後是衷心的感激與他在人生困難時期的美好回憶。


現在放一張相片分享,便要想想會否有人質疑是否泄露個人私隱,是否要簽同意書,即使病人說同意也要簽名才合手續因為互信已不存在,。也記不起那時燒烤是怎算錢的,當年家人歡迎參加,現在若醫院全包怕被人說是浪費公帑,職員統籌夾錢又難符合錢不過手的廉署指引,也難怪新的管理層並不熱衷。

                                          聖誕節的BBQ就在病房外,家人也一起參加
 
另一次BBQ

在我轉換了工作地點到香港島後,我在靈實工作時的病人仍有來探望我,有一些仍用facebook保持聯絡。早兩星期我在facebook知道一位廿多年前的靈實舊院友接受電台訪問,網上重溫聽到他憶述成為四肢癱瘓病人的人生與經歷,當中仍不忘提起當年在靈實醫院接受復康時為各同工對他關切的照顧與幫忙而說多謝。


訪問的連結:   (~9分15秒至13分)
http://programme.rthk.org.hk/channel/radio/player_popup.php?name=&pid=4109&eid=327933&d=2015-10-11&player=mp3&type=archive&channel=radio1

這,已說明了許多許多。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靈實醫院,六十週年的點點回憶(三)



在紅磡與調景嶺之間,怎樣才說得出我在兩地之間與時光流轉中的關係?

職業治療的訓練媒介不拘-格,往往以日常活動或病人有興趣的事情來作訓練,故此課程內有各式的技能及藝術元素,包括繩結、木工、織布、印刷甚至耕種等等,可說多姿多采。讀第-年時我還是與父母住在紅磡,往理工返學甚為方便。那時想多學-些技藝,便報了市政局在附近山崗的公園舉行的清晨太極班,剛巧學的正是吳家太極,與我姓氏一樣,但純是偶然。那時每天天還未亮便要到達公園練習,在冬天的日子特別能考驗個人的意志,但卻可趕及回校上課。

太極師傅名叫何德貞,是位年過六十的女士了,同班也多是一些年紀較大的街坊。我這個年青人可能學得比較快,雖是小師弟,但三個月後便耍熟了整套拳,並常常被師傅叫出來協助示範及當助教。雖然到第三年功課忙碌不能繼續跟她上課,但偶然也會去找她,在她教完拳後去一起去吃早餐。

畢業後來到老遠的靈實醫院工作,好像是在一兩年後與助手說起太極拳,他知道我也曾學過,告訴我這裡也曾邀請太極師傅來開班教員工,當時還拍下錄影帶以方便溫習。當他把錄影帶播出來時,我簡直不能相信那正正是我的師傅。她在行政樓旁邊的空地耍完了一整套太極拳,背景正是這裡的禮拜堂。



那時我已與師傅失去聯絡,到那公園已再沒有她的太極班。當我往後步過醫院那空地的時候,偶爾會記掛著師傅,甚至有在這處自己也把拳耍一遍的想法。時光的確很奇妙,從紅磡的山頭到調景嶺的這片空地,雖毫無關係,但這兩師徒竟會一起及先後踏足過,雖然我們後來都離開了,我相信也都留下了思念,可能是在樹影婆娑下閉目調息呼吸的時候,也可能是在微風繞過輕擺雲手的時候。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靈實醫院,六十週年的點點回憶(二)

在樹下乘涼的時候,可會想想當年是誰在荒原上撒下種子,到今天綠樹成蔭,開花結果,無數人受惠?

靈實醫院工作時母會仍是「將軍澳區醫援會」,這也反映出最初的服務對象是為將軍澳、調景嶺的居民提供醫療支援,到後來才改為靈實協會。那時創辦人司務道宣教護士已年老回國,我們這些後輩只可以從老同工口中及-些書刊得知她與建院初時的情況,例如院內的「名勝」祈禱石,他們便告訴我司務道宣教士當年創辦時常遇到各樣的困難,便會與-眾同工在此祈禱。


 
雖然八十年代靈實醫院的環境已比當初五十年代改善不少,但資源相比其他醫院乃是缺乏,而因為政府當時仍未訂出回歸前解決調景嶺的政策,所以那時我們常有需要為那些日漸年邁的寮屋居民作外展服務。例如他們家中(也有屋外)多是蹲廁,老人家患病或受傷後常不能像從前般下蹲,職業治療師收到社康護 士轉介家訪時,常常要揹著一張廁椅順道送過去,先從下車處往下走一條長長的石梯級到碼頭,然後才開始再上山找那-間房子。

其實當時即使靈實醫院可以有小巴由觀塘到來,不像到調景嶺-定要跑樓梯,但仍是十分費時,幸好有院巴安排,返工及放工接同事出坪石。每天下班時我們便到候車處排隊,而因為每天在前或後面都是不同的各部門同事,造就-個好機會互相交談、認識及建立感情的時間。我還記得那處有一棵棗樹,當同事告訴我樹上那些綠色的小果是棗子時,我十分詫異,因為自小只見過紅棗,便以為是紅色的,原來初是青綠色,後來熟後便轉紅,但很快便會給雀鳥吃掉。我還曾擷下一粒試吃,那就如粉的青蘋果般的味,清新而帶點澀,這味道猶在齒頰中,彷如昨日。

雖然靈實是一間有宗教使命的醫院,但在招聘或工作時我這位沒有宗教的同事是完全不感到有隔閡的。入職時沒有問及,後來也不會常被邀請去教會,這也是我在那裡更感自在的原因。

有幸能與司務道宣教士有一次見面的機會。那年她曾回港-次,各同工自然喜孜孜的為此安排慶祝。她是挪威人,個子非常高大,但那時因曾跌倒腿有骨折,都常坐著。數年後她在主懷安息,香港的協會還派幾名同工遠赴她家鄉的墓前致祭,可見對她的尊敬。現在的將軍澳已是一片繁盛,人口數十萬,而靈實協會的服務已推展至全人照顧,惠及全社區,司務道宣教士必會為此而欣慰。
 
撒種的人不問回報,我這後來者也學到這一點,很高興能曾經在這片荒原有出過一點力,而慚愧的是我發覺我原來得到的比付出的多。

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靈實醫院,六十週年的點點回憶(一)



她從不是為別人的感謝而工作,但我仍覺得我欠她一句多謝。

早陣子毛黴菌事件弄得沸沸揚揚,雖然巿民已經把事情淡忘,但因肇事洗衣工場遭停工檢查,病人及職員的被服洗滌供應至今仍受影響。

這段時候我常常想起朱媽媽,她是我初出來工作的一位同工,算起來她應是我未入職便先要拜見的人,因為她負責的是衣服房,人未上工先要去度身做制服。當年肺癆肆虐,靈實醫院建於五十年代,原稱「靈實肺病療養院」,當年我在那裡工作時還未重建,病房仍是平房式的設計,由於這緣故兩邊的窗特別多,非常通爽。朱媽媽的「布草房」所在正是其中一幢平房的一半
走進去時即使是夏天也頗涼快,一邊窗可以望到花園中庭,另一邊有一排樹擋住陽光,使一室都滿是綠意。

朱媽媽是外省人,但個子矮小,廣東話說得不純正,可能與其他女工都是附近調景嶺的居民,背負四九年離鄕別井的歷史,但與她溝通完全沒問題。那時候,我是一個幸福的新人,雖然職業治療師都懂拿針線,用衣車,但制服需要釘釘補補的時候,助理都樂意為我代勞。雖然如此,遇著較花功夫的情況,我都愛親自拿去朱媽媽處,順便開個小差,與她聊幾句。

走進朱媽媽的王國,全都是左一堆,右一堆的窗簾、病人衫、被單與制服。她的坐位當然有著衣車、裁床及工具。整間院雖然不算大,但所有病人與職員的衣服被鋪都由她們幾個一手包辦。我從來不用為所穿的制服而耽心。離開時其中的一個遺憾,是沒有親自去向她說出心中由衷的感謝。那一針一線的功夫以外,是對同工的關心與認真的工作態度。這絶對沒有辜負別人叫他朱「媽媽」的名號。

今年是靈實醫院建院六十週年,並通知一些舊同事及退休同工將會一起慶祝,祝願朱媽媽身體尚好並能出席,好令我能補說一句遲了廿五年的多謝。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影後

照鏡看自已的背項,也有別於看從後面影自已,既熟識又陌生。近一次旅行的幾張影後相:


三個小生去旅行









為你死撐


我在墾丁天氣晴 ...
白沙灣等日落



台灣最南


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毋忘初衷

上個月去大帽山飲茶時順道買魚翅瓜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2905435501704&set=a.10150503273476704.366540.501976703&type=1&theater,看見茶樓外的牆上多了一幅童畫,奇怪怎麼這裡的孩童能有如些好的塗鴉。昨天看了「五個小孩的校長」,才知那是其中一場的佈景,可惜的是今天再去飲茶時那牆已被還原了。







又再買了一個魚翅瓜,這次是太太親手送棚上摘下來的,還有新鮮的薯仔和蕃茄,紅蘿蔔大小,萍姐慷慨的送給我們。

若你從沒看過呂校長的新聞,看完了電影才告訴你是真人真事,可能會更震撼,更令你難以相信。更難得的是現實中生活還是繼續的,那學校仍是每天的為學生而上著課。


感觸很多,為自己加添能量。在紛擾的工作環境,提醒自己當初選擇自已的行業為的是為人服務,即使後來每天要應付許多的文件、報告、指派的工作、行政……………. 但沒有做好病人服務,一切便變質了。

其實另一位陳校長的故事也令我們反醒除了理想之外,我們還能為身邊的人付出多少?當我發現我的女兒除了補習賺外快,也有付出一些時間參予陳校長發起的義務補習時,除了感到欣慰,也知道實不必常常向她說道理;可能她自小有跟我去一些義務工作見輪椅朋友,一切都很自然的,這也都是生命影響生命的一種吧?

BGM Back ground music